2024/2/2-2024/3/31 汤剑台 雷激山水.沉墨识金 创作展

在大自然中,存在一种特殊而神秘的生命 —「雷击木」。这些树木,宛如被上天挑选后的幸运者。雷电的精华仿佛在击中树木的瞬间凝结,使得这些树木如同握有神秘能量的守护者一般,拥有驱魔避邪的独特魔力。金色,是太阳的颜色,拥有最璀璨的光泽色,不仅是高贵的象征,更代表着光明、希望。结合神奇的「雷击木」及耀眼的「金色」,激发出「雷激山水」这一系列创作。


这一系列的创作过程中,我想呈现树木的纹理和形状在雷电的狂风劈击下,所展现出一种坚韧的美感,以沉墨的手法来捕捉雷击木所散发的神秘韵律,同时以金色点缀,如同识金一样,象征心灵的绽放,为树木注入光辉,照亮其生命的韧性与希望。 一笔一画,都是对雷击木的致敬,也是对自然的敬畏。我想要传达的不仅仅是雷击木的外在美,更是其背后所代表的神圣与力量。这些雷击木,宛如大自然的代言人,承载着雷电的精华,结合我内心的山水,透过画作,与观者分享自然灵动的奥妙,共鸣于「雷激山水,沉墨识金」交织的诗意韵律之中。



2023/12/2-2024/1/30 徐兴隆.徐笠 有森.有水 陶作布作联展

本展延续2020年徐兴隆与徐笠在桃园「1771 stuido」举办的《曲面的演绎》双人展,再次分别以陶与布料图案的创作诠释各自对于“面”的想像。今年再次于宜兰的“掌上明珠美术馆”举办联展《有森・有水》,透过创作和大家分享这三年来在生活中时间与空间变化下的感受与变化。


徐兴隆 《波光粼粼》

因为疫情,生活的空间、时间都有了不可思议的变化,人际关系也产生微妙地波动。日常中产生了许多思考。有时有这种想法!有时又是那种想法⋯⋯。怀疑过去如何、现在如何、未来又如何?想法都搅在一起了。有时清澈、有时混浊。最后自己想定下心过简单、单纯的日子就可以了。


因此,本次我的「刀切面曲」陶作,对于「面」的创作有了新的诠释。

徐笠《森、湖、光》

2021年底,那是疫情还在无止尽的蔓延,生活仿佛一切静止的时刻我搬到了山梨县富士吉田市。那是一个座落在富士山山脚下,以纺织与观光为核心的小镇。虽然在乡下疫情并不严重,但人们相对的比起在东京,更是神经质地避免各种交流。在没有与人接触的日子看似寂寞,但是有更多的时间走进的富士山的森林与富士五湖的湖畔与自然相处,感受到许多自然之美与森林中充沛的活力与能量。

延续三年前的《曲面的演绎》,我本次作品除了展出色糊捺染的染色创作与印花布料之外,也与富士吉田市在地的纺织职人合作,分别以不同的技法创作了三个不同种类的织物作品。



2023/10/3-2023/11/29 13名陶瓷艺术家 陶述无垠 陶塑联展

掌上明珠美术馆位于宜兰壮围乡,四周环绕着稻田,此时秋分季节稻田一望无垠金黄色的景象,一群有着共同执着以泥土为介质的陶瓷雕塑家一起在这里举办一场共享的展览。


泥土是一项非常奇妙的媒材,在制作的时候需要软软的才能够成形,干燥之后就变硬了,然而在烧制高温时又再次呈现软的状态,冷却之后又变成非常坚硬。而陶艺创作者如何在这样变化莫测的媒材中找出自己的作品方向,也许就是泥土最大的魅力,让人感觉到温度的存在,也让人有一种热爱的感觉。同时陶艺制作也是许多艺术材质中最需要劳力的一种,从搬运泥土开始到制作都需要更多的体力。陶瓷雕塑虽然看起来很简单,就是捏捏土而已,但其实陶塑需要具备很多专业的知识领域,从了解泥土的特性到成型技法、研究釉药一直到烧制完成,每一个步骤都有很多不确定性导致失败,不能疏忽每一个环节,如此才能成就一件好作品。


这次共有13位陶瓷艺术家联合展出,三十岁到七十几岁不等。无论是年轻或中青辈艺术家,各有各的雕塑技法与不同的风格表现,有以釉色表现雕塑,也有以柴烧表现雕塑,还有单纯以土的质感做述说,从写实的雕塑到抽象块面的诠释都堪称一绝。陶瓷因为是中空的,所以容易被联想为容器,但陶艺不只是容器,因此这次规划以实用性和纯雕塑性的陶艺作品来呈现主题「陶述无垠」。


== 13名艺术家(依笔画顺序)==

  伍坤山 李善愔

  林振龙 邱建清

  许明香 许 菊

  许旭伦 陈元杉

  彭雅美 游忠平

  黄玉英 赖弈廷

  简志达




2023/8/2-2023/10/1 郭艳雅 艳光雅色 油画个展

不受传统观念拘束并意志坚强,一心投入自己热爱的艺术创作。未曾受教于正式美术学院,把人生经历的事实表现在作品上,都能精准的描绘出画面里所需要的每一细节,充分表达出轻重缓急的理想节奏感。能发挥女性特有的敏锐,描绘出如丝绸般的柔软温馨,使人人看了都会倍感亲切。作品色彩优雅画面充满热情,题材丰富,画里风格趋于简朴而直率风格。


不断地向艺术前辈学习、向大自然学习,逐步开垦出自已的艺术天地。执起画笔后,像海绵般,尽量努力吸饱艺术的养分,努力不懈且辛勤创作。画作属印象派表现手法,又潜藏许多表现主义的隐喻,图画背后更隐藏着许多内心的往事烙记。作品并不是在表现外表的形色光影而已,而是心灵深处的独白。


「富贵叩门」系列创作,表现尊荣贵气的画风。以牡丹表达雍容华贵、富贵吉祥、繁荣昌盛;花开富贵是传统吉祥图案,代表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富有和高贵的向往。富贵之花牡丹,花朵大而艳丽,丰满而香气浓郁。旧「门」叩声,优雅有致;呈现世界再大,家门是永远的归属。希望「富贵叩门」创作传达福禄安康到每个人的家!




2023/6/1-2023/7/30 叶发原 皮之飨宴 皮塑展

叶发原,生于桃园大溪。他一贯以「艺术根生于乡土,创作来自于生活」为创作理念,尤擅以大自然生命为题材,揉合皮雕与皮塑技法,将静态的牛皮注入了生动与传神,一股源自作品的生命力跃然而出;是为国内首开工艺类最高荣誉「民族工艺奖」一等奖的工艺家。堪称当代国内皮革艺术创作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


叶先生多年来执着和投掷皮革工艺的心力甚深,对皮艺材质的掌握和精湛技艺,已建立独树一格的皮塑写实风格,开启皮革艺术新视野。创作历程当中有「螃蟹系列」、「螳螂系列」、「田园系列」、「蚂蚁系列」、「丰收人物系列」等田园乡土生命的题材,还有「幸福滋味系列」及「鹰扬人生系列」借由平凡无奇的草虫蔬果,勾勒大自然的野趣,唤起人间至情的温馨,融入他那一件件情趣兼意境的作品之中,呈现对自然的观察、乡土的眷恋和土地的关怀,巧艺与人文素养兼备。




2023/4/1-2023/5/29 游宏昌 淳‧柴烧 陶作展

出生于宜兰县罗东镇。喜爱老件陶瓷,特别是民生陶器,捡拾陶片也收集老瓮,并且也一方面收藏现代陶艺。从无知到产生好奇,进而开始投入学陶,于是从2002年进入陶砌工作室向曾泰洋老师习陶至今。


在工作室前辈杜芃萱带领下第一次柴烧,开始疯柴烧。做自己喜欢的陶,盖自己想要的窑,玩自己乐在其中的柴烧,分享烧陶的喜悦,实在是今生幸事。跟着前辈的脚步,探索烧程,尝试不同的司火方式;不怕失败,更要在失败中找出另类风格的可能性。过去总在追柴烧高温、追效果、追窑变,但现在更懂得追其自然、淳厚、朴实,以更宽广的角度欣赏柴烧陶作品的美,继而求新求变,预期将是我未来既艰辛又喜乐的玩陶新人生!


计划返乡回宜兰建柴烧陶工作室,以绿能建筑及无烟柴烧窑为目标,将新环保观念延续至传统工艺烧窑。尝试各种高温域作品,并研究长时间低温烧程的控制因子,期待能烧出崭新的柴烧陶作品。




2023/2/2-2023/3/29 邱素美 金阁翠幕 工笔花鸟画展

雅致、沉敛、精细、严谨......是中国工笔画的特色。绘画时以线造型,对线条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设色高雅、明快、沉着,在层层渲染之下更突显色彩的丰富。工笔画同时也是流传最为久远的国画,早在战国时代之前即已出现,诸如彩陶上的纹饰、青铜器上的装饰图案、秦汉衣墓画......等,发展至宋代达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融合与交流中,不断吸取养分、持续创新,如唐代敦煌、明代西洋审美观的影响、清代更有来自义大利米兰的郎世宁注入剧场透视感、文艺复兴的明暗写实画法等。


如今,拜科技与交通便利之赐,除了固有的天然颜料之外,亦可兼用水彩、GESSO(打底剂)、压克力颜料......等,作画于绢布、金潜纸、云肌麻纸......等之上,在颜料与载体的交互作用下,使色彩更加活泼,也做到“艳而不俗、浓而不媚、厚而不腻”,不失雅、精致、内敛。


浸淫于工笔创作近三十年,透过临墓古画学习古人的构图、设色等,走出户外写生观察生态,探索题材与灵感,创作时改变构图形式、比例大小,融合西方光影概念,搭配写意、拓印、描金、蜡染、泼彩(墨)等技法,在创作中大胆突破,探索新题材,于传统之外开拓新视野,营造不同于古画的奇趣体验。


此次能于兰阳翠绿山林间雅致脱俗的「掌上明珠」举办个展,倍感荣幸! 愿借此将传统工笔、及创作新意识,介绍给这美丽平原上有缘的朋友们,在走向大众、丰富工笔艺术价值之余,更期待能为中国工笔画创造无限的可能性。



2022/12/2-2023/1/30 邹恒德.钱瑞英.罗玮君 掌上三明珠 三人联展

掌上三明珠是由三位不同媒材专长的艺术家相知相惜组成。邹恒德老师擅长水墨花鸟;钱瑞英老师作品以胶彩画为主,材料有金属箔、矿物颜料等,用丰富的色彩及多种矿物堆叠于画作,笔法细腻沉稳雅致;罗玮君老师引用可视形体介入个人色彩并运用多媒材,传达知性的美感和情趣色彩于其中。三位艺术家聚集于掌上明珠联展近年新作,在各自擅长的媒材上,做出新颖独特的表现。


邹恒德

我对线条有情,追求其弹性、浓淡、干湿之间,并加以堆叠,追求其空间与层次。

我取材于大自然,路边的花草、高山、流水、动物与家禽,生活周遭都有我的创作体材及我的胸中之丘壑。


钱瑞英

虽疫情翻转了世界,也改变大家的生活。面对大自然的热爱,不改对绘画的初心,依然保持正面情绪,希望借由绘画慰借人心。每张作品每株花草都有自己的情感,笔法细腻沉稳,设色雅致又不失活力。此次作品以「胶彩画」为主,材料为动物胶、金属箔、水干及矿物颜料等,用丰富的色彩与不同矿物堆叠做层次效果。


罗玮君

引用自然形象当作视觉传达的元素,重在研究色彩表现以呈现个人色彩,将视觉与感知的共鸣效果,产生时间和空间的临场感幻觉在作品中,达到动容的细致感知。

题材专注在季节动植物的变化,内容有盛开的花朵和人类动物舐犊情深的情景,将动植物间细腻情感串联,赞美自然真实反应在平面艺术作品中,以表达对万物的敬意。以熟练油彩技法直接或间接方式借景,用具象诠释传达知性的美感和情趣。



2022/10/5-2022/11/30 江汉清 莳光静好 六十创作展

搬回宜兰居住约一年多了,过去的许多纷纷扰扰,也慢慢沉淀,回归平静。而我也即将六十岁了。时光弹指刹那,倏忽即逝,见证着我经历的一切过往。岁月轮转依旧,无尽沧桑,回望生命中的那些悲欢离合,诸行无常。「时光深处,岁月静好,因缘起落,聚散无常。」过往生活中的五味杂陈,有如生命的调味料,或酸或咸,非苦非甜,都成了时光的味道。

在台北这个繁忙喧嚣的尘世,我从画室、雕塑、装置、花灯、公共艺术、陶瓷、画会……等,从事过种种艺术活动,得到过也失去过,风光过也沉默过。在理想与生活之间难以平衡,我身心具疲又遭逢意外,在彩绘壁画时不小心摔落梯子,在家人的照顾下,重新思考我要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我能给自己的孩子怎样的生活呢?

德国有一句谚语「我去绿一下」,意思就是在都市这个钢筋丛林生活太久,需要去有植物的地方,回归大自然的生活。疲惫的我也想要去「绿一下」,于是我决定举家搬迁回故乡兰阳,归园田居,重回内心的单纯与宁静,在创作上找回本我的天真与初衷。

「莳」有移植、分种之意,《说文解字》云:「莳,更别种。」有分开种植的意思。我从小离开故乡,有如分离的植物,在别处重新生长。经历过拚搏与努力、虚名与幻利,这段「莳光」是我成长的岁月,是我生命里五颜六色的染料,是我下一段生命的养分与训诫。虽然潮起潮落,花开花谢,纷纷杂杂,坎坎坷坷,如今的我没有过多的贪盼,惟愿一切静好,人生无忧无虑,惟愿你我都好,生活简单,平静顺遂。

现在我居住在罗东公园附近,家的两旁有水田莲池,有翠鸟鹭鸶。路口兴安宫的香烟袅袅,与法鼓山兰阳分院的钟鼓声响就近在耳旁,此处宛若人间净土。「莳」也是一种植物,唤作「莳萝」,又称为「小茴香」。这次我「回乡」,希望能回归田园,回归平静,回归安定。感恩过去那段拚搏的「莳光」,也祈愿在此与家人展开新的「莳光」。于此创作,灵思涓涌,黑暗的心房再次照进阳光,生命中有艺术相随,有家人相伴,已是幸福满满。愿过往的莳光澄净美好,望未来的莳光恬静安好,不管净好还是静好,希望一切因缘聚散,都能「金好」!



2022/8/3-2022/10/2 王心瑜 点翠艺术.艺术点翠 点翠收藏暨设计展

「点翠艺术,艺术点翠」为本次展览的主题,旨在展现华丽高端的艺术品,与日常生活碰撞的火花,并同时发掘两者紧密相接的可能性,引发观众对于艺术和生活关系的思考。整展将分为王心瑜的个人收藏及设计作品两个部分。

展览首先呈现给观众的是古老精美的东方艺术—点翠珍藏原件,年代最远可追溯至清代。点翠是一项中国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因其凤毛麟角,向来只供皇宫贵族使用,市面上极为罕见,此次难得展出点翠双龙九凤冠与紫檀点翠园林十景图屏风,带领观众了解这项失传的艺术,领略千百年前精致典雅的皇室风情,在闪烁着动人光芒的鸟羽之中,体会东方美学的奢华与内敛。

清乾隆「紫檀点翠园林十景图屏风」,以上等紫檀为材,十扇组合,色泽深沉静穆,包浆莹润醇厚。屏面以「圆明园四十景」中的景色为主题,每处既独立成章,又通景相连,设计精妙,制作考究。中央屏心为黑沙地,以点翠镶嵌青绿山水景色,层层山峦、草地、树木,甚至屋舍楼阁,乃至眉板、腰堵和裙板内各种装饰皆尽所能饰以点翠工艺。光泽亮丽的翠羽,衬在黑沙地上,犹如幽幽湖水上点点灵动的浮光魅影,动人心弦,远山更敷以金珠,深具皇家气派,富贵逼人,堪称珍贵艺术精品。

除了上述宫廷点翠,另外展出王心瑜的个人点翠设计系列作品,即点翠老件新饰的艺术珠宝。运用珍稀难寻的点翠老件,结合现代设计与王心瑜独特美学,将皇室珍品融入当代艺术,重新设计、制作成适合现代人佩戴的艺术珠宝,展现当今最受重视的东方美学,在传承历史文化之间,让文创风格展现新生,以此升华我们自信骄傲的灵魂。



2022/6/1-2022/7/31 吴英贤 掌上明珠 馆藏展

出生于贫农家庭,十六岁离开家乡宜兰壮围北上打拚,长年在外,却从未减少对故乡土地的爱,幼时记忆里的一景一物,时时浮现在脑海里。

年轻时成家创业,收入有限,闲暇时的兴趣是整理别人丢弃的信封,剪下盖有戳章的邮票收集成册,逐渐养成集邮的习惯,满足收藏的快乐。集邮累积了一些经验,遂开始收藏邮政总局发行的新邮票,在各式主题中,对民间故事系列套票情有独钟,或许在这三四十年的集邮过程中,这些发人怀思的乡土故事最能抚慰我这异鄕游子的思乡情懐吧!

投入电子零件制造业四十多年,没有在最关键的八九零年代随同业外移大陆设厂,反而根留台湾继续深耕,回到自己的故乡宜兰设厂创造就业,甚至在幼时耕作的土地上成立掌上明珠会馆,致力于美食、茶道、艺术的推广,希望能永续经营宜兰在地的文创产业。

从一个艺术领域的门外汉,随着见识的增长与各方的交流,逐渐领略艺术创作的内涵。其中,我特别欣赏雕刻古玩,欣赏这些巧夺天工、匠心独具的作品,经过时间淬炼所散发的历史光辉。遥想在那个没有电灯、电动机具、电脑绘图设备的年代,工匠师傅全靠手工、经验及耐心细腻雕凿,将刀下的人物、花木、鸟兽构筑了一个又一个故事,而如毫毛、枝桠、衣袖纹理等令人赞叹的细节则完全反映其过人的专注与毅力,他们是时代里的无名工匠,但是追求美的精神却永远长存作品里。借由此次展览,分享这些让我爱不释手的收藏级这些作品带给我的感动,亦盼祈各界不吝赐教!



2022/4/1-2022/5/30 张俊雄 画外之境 个展

水墨画一直以来,是代表东方绘画的象征,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流传着,不过在当代西方强势的文化潮流中,水墨画的传统文化风貌也变成另一种包袱。人们难以感受过往古人的美感经验,美感形式与当代的生活渐行渐远,水墨画源自于我们的文化,却让人感到贴近又陌生。

我选择水墨画这样的表现媒材,也正因为它具有以上的特质,使得它变得很有挑战性及颠覆性。我学的虽然是传统水墨,在我的作品中,我尝试着以传统手法,表现当代的情感,让观者觉得水墨画有传统外的可能性。

我的作品主要有二种风貌;一种是细腻描绘的工笔设色,用比较轻松诙谐的手法,来诠释这类作品。在古画风格中,加入当代的元素,让画面呈现出矛盾与冲突,同时也带来未知与迷惘。

另外一种风貌,是以焦墨表现山水,描绘在台湾所看到的山海,以及独特的亚热带山林景色,以生活经验所见创作属于我的水墨风格。我描绘作品都很缓慢,在缓慢的创作过程中,作品带给我另一种方式的自省。



2022/1/29-2022/3/30 陈宝云 璀璨华丽金钻瓷 个展

40岁之前,陈宝云是标准的家庭主妇,以家庭为重心。因社团朋友邀约,她开始学习绘画,并全心投入,由工笔佛像画入手,运笔灵动,无论衣褶、光芒、流水的表现都极到位;接着学习工笔花鸟,绘画训练非常札实,笔墨功夫已见不凡。而后在东海大学美术系研习胶彩画,得自东海大学及日本等40多位名师的指导,奠定深厚的绘画及艺术创作的根基。

一次偶然的机会造访陶艺之都莺歌,惊艳于瓷绘之美而内心充满震撼,从此进入瓷绘世界。在工笔画技法与胶彩画配色的专业基础下,陈宝云在瓷绘创作上另辟格局,大胆地在瓷器表面镶嵌水晶钻与彩绘黄金彩,推出「金钻瓷」风格,同时结合瓷器、水晶钻、黄金彩三种具永恒性的媒材,呈现璀璨永恒的意象。「金钻瓷」不仅通过台湾专利申请,国际间获奖无数,清雅却绚烂的华丽质感,也让台湾瓷器艺术从古代的宫廷风格走出新的迷人丰采。



2021/12/1-2022/1/27 布莱恩.米萨维奇 意外的连结 创作展

在我们的生命中,面对寻根及寻找自我的过程总是让人挣扎的。在这过程,我们找到自己、找到各种解答。一开始来台湾只是为了放松和寻找自我,然而因为一场意料之外的疫情,世界剧变,一次次展延的航班让返家的计划遥遥无期,于是我从过客成为长住的艺术家,在异地找寻关于一切迷惘的解答。

到底什么是重要的?我是谁?一切怎么会变得如此难以收拾?

我必须和失去共处。我失去我的家人、我的朋友、还有像亲人一样的台湾土狗。这让我陷入长长的悲伤之中。待在宜兰,我经常去海边,看向广大无际的太平洋与流浪狗做朋友,从中我得以正视生命中那些脆弱的时刻,并且在此刻混乱的宇宙中寻找自己与时间、空间的关系。

「我,那就是我。」

在这个脉络之下,我将我全部的情感投入在这次的展览中。事事不一定完美,失败也不见得是失败,这都反应了一部份的我。这样意外的连结接续了我们生命的下一个章节,并带来新的希望和不同的视野。承载着正面的展望,希望现实世界和未来能够变得更美好。



2021/10/1-2021/11/29 林聪明 盘根放飞 踏石筑梦 创作展

林聪明,1961年生于宜兰县壮围乡。一位台湾诗情又怀乡的专业画家,历经学院完整正规美术教育的洗礼,不为「主流」艺术潮流和观念所动,走的是「独持一意」的艺术道路,对生活的土地投注了真切的情感,勤奋努力的以家乡风情为题创作。以笔下的画作代替了复杂的理论诠释,走过泛印象派、半抽象以及融合中国水墨样貌的许多画风,又回到了看似平实平淡,但深刻动人又有丰富内涵的自然写实。对于成长的这块土地,拥有说不出口的真切情感。透过画笔阐述自我与怀乡的生命本质和感受这块土地的朴实与坚毅。

对游子来说,故乡是内心始终眷恋的地方。如同东北角那绿野辽阔、水田映照着天空的城市,就是生活中既深刻又熟悉的累积。山景雄伟壮阔、大海一望无垠,蕴藏着坚忍不拔的气息与迎接挑战的勇气,展现出艺术上的真诚与感动,并利用明暗的色彩变化万千,造就画面丰富的情感与内蕴的涵义。

以写实的风格,勾勒记忆中和睦的乡村田野,娓娓道出台湾最真实的山光水景。展览将处处可见所衷情的山海景致与兰阳平原的乡村景色,并将静谧祥和的乡村生活,毫不保留的在画作中娓娓道来。融入日常的风土人情,蕴含微光,纯朴而悠长,那是我们时常忽略的美丽。借由西方的油画为工具,传递出台湾人坚毅不拔的精神。



2021/8/1-2021/9/29 张木村 随心 水墨山水展

艺术从零到有已经半世纪,一路辛苦走来,自己选择一条最辛苦的道路——传统山水创作。

传统艺术是由人类几千年累积,一代一代传承,不断改变技法和观念,成为东方艺术和文化。许多技法和理论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和用功才能有所成就,如今面临严重的考验,西方技法入侵,加上中国水墨大量进口,使得台湾原来特有的水墨画特色渐渐消失。

许多人从中国带回廉价的外销画充满台湾市场,这是严重的文化入侵,除了让台湾的水墨画家无法生存,也进而让原有台湾特色的水墨画消失及同化。为了保护台湾的文化,身为台湾水墨艺术的工作者,我站了出来,虽然力量很薄弱,但希望借着展览能让台湾人看到这个问题,守住台湾的文化,希望大家多支持台湾的艺术家,让他们有生存空间。



2021/4/2-2021/5/30 许明香.李善愔 妈妈me 陶艺联展

创作即是个人美感的纪录、生活的纪录、岁月的纪录,一起生活,有着不同的滋味。

许明香的创作秉持以陶土记录台湾常民文化,真实捕捉先民生活轨迹的样貌,并揉合儿时对古厝的记忆与感情。从自己对于传统建筑的情感为出发,结合了将写实具象元素和现代造型,将建筑外部的文化元素加以描绘及转化,蜕变成具有现代意涵的文化符码,尝试将「砖」、「瓦」融入建筑内部空间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融合了台湾深厚的文化底蕴。

李善愔希望用现代年轻人可以接受的、认为美的方式,用陶作吸引他们了解茶文化,并且从作品中让观者观赏后与自己的生活连结,进而参与作品的创作,不全是被动接受作者的想法。她将茶席桌面上所占面积最大的壶承比拟成大地,承载万物的一切根基,周边的茶器具象征生活周遭的美丽风景,由点线面及各种元素组合成图案或符号,因为每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对于抽象图案的联想也不尽相同。



2021/2/3-2021/3/30 吴日勤 溯源 个展

不同的人类文化蕴育滋养出不同特色的艺术,在这艺术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书写语言与符号。赵无极曾说:「每个人都被传统所束缚一束缚我的传统有二ㆍ」然则,回顾检视我的生命体验正是跨越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我的艺术启蒙,源起于幼时学习东方的书法,与求学生涯曾旅居旧金山、纽约、和伦敦十几年,沉浸在地真实的西方文化之后,开始思考自我存在对于艺术表达的相关性。

是此,我这次溯源的创作系列,主要是使用西方媒材诠释东方内心视景的情怀,当我在创作的过程,我把身体当做一个媒介,让下意识尽可能的显露,连接宇宙的能量,身体成为能量的载体,像笔一样,书写在画布上。如此才能寻找到内心自我的真实,也就是溯源-内心连结宇宙的本源。所以,创作的过程是一种行动,一个表演,直觉本能的去呈现于画布上,如同意识流跳跃式的画面一般。前期我的创作,从追求画面点线面的平衡、线条的平衡、颜色的平衡、肌理的平衡、阴阳顿挫的平衡,以及速度感。近期溯源创作系列,更多了一个灵性氛围的创造,每件作品即是一个心灵宇宙。

文化层面的溯源

这个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元,正因存在有不同人种、语言、文化、社会组织结构性的差异,使得每一个人类社会环境都不相同。现今,人类活动的空间遍及全球,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东西方人所持有的观念想法亦皆不同,文化差异所产生的冲击和创造力更显现其力量。

溯源系列创作,即以大中华文化中的东方的书法线条符号为创作核心,加上曾在美国和英国居住留学的经历与洗礼,揉合了西方材质的创作语汇,展现东方当代的内涵。

个人成长学习艺术的溯源

溯源创作系列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也是思考什么是自我存在?以及自我存在对于艺术表达的相关性。自九岁开始习字,求学过程书画的研习,以及国外留学和居住经验及淬炼,中西文化不是束缚,而是自我存在的真实养分,是以一以贯之的书写线条描述当下千万分之一秒的情感表现,表达属于吴日勤式内心世界的自我探索和潜意识,以及内在视景;与之前的创作,用眼睛观察外观世界风景之不同区隔,诚如高更曾说:「我闭上我的眼睛,为的是要看见。」要看见的即是所谓的那自我内心存在的内在视景。

心灵层面的创作初衷

溯源创作系列以线条和空灵的交叉性感受,与交织着东方禅学和书法的一次性表现的禅学效果,使用不同技法表达溯源不同阶段的心境和内心视景,去连结沉淀作者和观者的感受,并佐以记忆中的黑色线条符号建构与解构画面。

溯源,其实是减法,把目前生命里不重要的东西舍弃,回到内心的赤子之心,回到创作初衷,回到自己的内心,身份认同等,诸如试问我是谁?我在世界上的价值是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自我存在的意义等对自己生命的诸多提问。所以,我将自小习字的喜乐,求学的自我实现和分享表达自己的过程,使用当代的艺术形式去传递验证自我存在对于艺术表达的相关性。

溯源创作内容是以直指当下内心的本源,冥想于意识与潜意识的边界,存在着超现实影像与颜色线条的河流,进入专注且时间停止的空间,进行书写生命的能量留下的轨迹记录,每件作品即是作者生命的时间切片,独一无二却是生命于万物的醒觉,当下体验生命的酸甜苦辣,各种面具各种角色、正向的信念、潜意识暗黑恐惧、完美与完整、可以辨识与不可名状的,皆是内心情绪的体验变幻画面上的留白,指涉归自己生命无限的可能。整个系列形式,是以及综合媒材的堆叠影像微喷拼贴于画布,画面有层次,自由诉说着吴日勤式丰富的艺术语汇。



2020/12/2-2021/1/31 赖美惠.张俊雄.潘劲瑞 艺方心田 三人联展

此次掌上明珠邀请赖美惠、张俊雄、潘劲瑞三位艺术家举办《艺方心田》创作展。

三位艺术家都是化育英才的优秀艺术教育者,平时认真投入艺术教育,为培育艺术兰阳地区的美术人才而努力,其所指导学生能常在全国性学生美术展览会荣获前三等奖的荣誉!其中潘劲瑞张俊雄两位创作者亦因教学的优秀表现,而获颁宜兰县特殊优良教师奖项。赖美惠老师则自返乡后,长年耕耘美术教育空间,且成果卓著,自创教学品牌「达利美学空间」。

三位创作者多年来除了积极投注艺术教育,对于艺术创作也是十年如一日,坚持艺术的理想,不忘创作的初心,在艺术大道上常彼此交流,亦师亦友,教学相长,坚持理想,更不断研究创新。

此次《艺方心田》的展出正是三位创作者将多年来投注多元艺术创作的特选分享,期待在掌上明珠美术馆的优质氛围中,邀请民众一起共享这亩美好的艺术心田。



2020/10/1-2020/11/29 李紫晴.陈囿蓉.翁雅慧 镜映 三人联展

李紫晴.陈囿蓉.翁雅慧是研究所时期的同学,这次联展,三位透过多元媒材的主题创作,以精神象征的老房、山海、观音、梦与积极想像等表达内在心象。本次展览作品一如心镜般,镜印艺术家对生命的想望与自我的追寻。

李紫晴外表温柔娇小,却能使用水刀、砂轮机等重机具驾驭庞大的石头雕凿制作石刻作品。二十年的创作生涯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石雕创作营,作品深富人生及宗教哲思,享受创作过程中所呈现的美以及心灵的宁静。

陳囿蓉創作及研究主題著重於表達性藝術與情感表現,2015年開始關注「夢」與「積極想像」與自我照拂的關係。相信人的困頓與個體化歷程的個別性,另一方面也存在著人類集體潛意識。夢與積極想像一如內在之鏡,希冀觀者觀看的同時,有一些關於自身故事的發想。

翁雅慧的创作内容主要在探讨自然对于人的意义,以及自然和人的关系,以「住」的概念去设想生存于环境中的依存关系,以创作者个人生活经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去记录自然与人彼此互动消长的痕迹。



2020/8/1-2020/9/29 吴英杰 不负丹QING 个人画展

「丹青」:绘画时所用的颜料 ,也有比喻始终不渝 的意思。

这代表了英杰对绘画这件事情的态度与坚决,和不辜负我在学习国画这条路上,所有教导过英杰的老师与前辈,这也更是帮助英杰持续画下去的动力。

在不惑之年举办这档「不负丹QING」个展,就是要感谢英杰的国画启蒙老师暖卿,以及先后教导英杰的张木村、王祥薰、周澄、林海钟、赵秀焕以及现在的博士班导师金纳老师,还有许多老师在国画这条路上给英杰很多指导与鼓励,让英杰每一步都走得更稳、更扎实。虽然在中国画这条路上走得跌跌撞撞,崎岖不已且路途艰辛遥远,不过这一路上都有老师与贵人相助,他们待英杰如亲(QIN)人,一路关怀与照顾,才能有现在的英杰。

本次展览以重彩为主,呈现青绿山水画法,有台湾的太鲁阁;也有大陆的太行山,更有鹭鸶搭配。这些题材都是英杰实际去走过的名山大川与写生过的山光水景,心有所感下创作的一方天地,作品中都施以色彩,有浓有重。英杰在绘画这条路上依靠的,就是这些墨与颜色相伴来创作作品,它们是最忠实的伙伴,对英杰不离不弃,帮英杰创作出不少作品,我们是相依相存不可分割的整体。



2020/6/2-2020/7/29 张振庆 就是铅笔 个人创作展

有人退休后无所事事;有人到处旅游或含饴弄孙。话说就有这样一个人,退休之后开始自己摸索铅笔素描,画着画着画出自己自己的独创风格。他就是「艺流」艺术创作者「张振庆」。

张振庆是台湾宜兰苏澳人,已退休,为宜兰领袖发展协会监事,对于艺术绘画有着特别的认知与坚持,是台湾素人艺术家。于退休后为了追逐自己心中的梦想,开始了绘画的艺术创作之路。

在台湾当代艺术的观念中,铅笔素描一直被当成基础,而且大多数的艺术创作者都不着重这个基础之上,有着艺术家不满足特质的张振庆先生,选择了铅笔素描作为自己主要的艺术创作媒材,起初一天可以完成一张作品,但是随着自己对于作品水准的要求,每一幅创作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目前一幅作品至少都要100小时才能完成,他常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绘画艺术不是比赛跑步,画得快没有用,只有用心体会才能创造出高水准的作品。”可见对于其作品的要求是多么吹毛求疵了。

张振庆先生个人追求着铅笔素描的极致的态度,已经超越一般人的理解范畴,为了达到当代艺术洪流中的极限,坚持着只使用素描铅笔进行创作,不利用其他媒材的辅助,追求其作品的质感及美感呈现,张振庆的作品一直散发着浓浓的艺术气质,甚至创造出超越肉眼的感受,并且达到“真”的境界,虽然追求着写实风格但是已经不是可认知的层次水准,也因为其观念概念与众不同造成张振庆先生有着独树一格的绘画技法。


2020/4/2-2020/5/31 赖栋材 叩问生命 画展

把画画好,我认为是一个真正画家最重要的基本态度! 要如何把画画好,我的看法是对待一张画,就用对待一个生命的态度去画,每一笔、每一个色彩、每一处空间都要恭恭敬敬地对待处理,也就是每一张画画面的背后都要深藏耐人寻味的意境、灵魂以及生命厚度,让观画者能在画面上受到启发、洗涤、神游和赞叹,并在画面上得到精神的安慰与感动! 三十年来,我写字画画都朝这个方向努力,过去如是,将来也如是,我是天天自诩要把生命留在画布上的人。


2020/2/7-2020/3/31 王恺中 山水中 作品展

山水之美,包含了自然中的山川林木、四十烟云,凭藉着历代文人墨客的才情与智慧,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山水文化,古人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优良品德。山水画的出现更是开启了人对于浩瀚天地间的探索,人们向往自然,走进山水,方才体会到人仅仅是宇宙中一个渺小的存在,凭藉对自然山水的不断感知,画家通过自身的感悟与笔墨语言,透过作品流露出人与自然互为化身,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真切感情。

山水画之美,更包含了人崇尚回归自然的一种精神依托,特别是对于画家而言,不仅因为观山水形象可以达到赏心悦目之功效,更是因为山水形象之美能呈现出具有生命的精神气韵。自古以来画家们与自然为伍,身体力行,找到了自然发展的规律,并以笔墨尤为独特的创作方式去呈现,凭藉古人们的点滴智慧,去探索、学习,进而体会到自然宇宙的生命感悟,使得山水画持续传承发扬,人们从学习山水画所包含的美学观中,开阔了心胸,更拓宽了发现自然之美的视野。

山水画家眼中的天地之美,永远和自然有着紧密相连的内在关系,宋代画家明白了“万物静观皆自得”的体察自然之道,在创作点题上有“行旅”如此超越时间空间的永恒不灭的生命意义。清代石涛上人搜尽奇峰打草稿,画者必须深入自然,多游历,多观察。而「游」、「观」,则潜移默化的成为了画者的一种修为方式,在游的过程中,身心与精神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对于所描绘的对象,萃取精华并创造出理想的境界。

自古以来画山水以「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学习体会山水形象之美,是超越视觉感官局限,更是超越宇宙生机、生意的自然形色,凡一切画家欲入画之景物,必先存于心,经过长期对生活的豢养及自然万物的体察,并产生了一定的绘画经验,则经营位置、境界在心,进而执笔落墨,写心中丘壑之意。在绘画的道路上,保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恒心,以此方式,从实践中找到学习的途径,反覆探索、不断前行。以绘事陶冶性情,置身于山水中,无论是自娱或是遣兴,沉浸在此般生活状态之中,正所谓寄情山水之间,挥霍才具、以画为寄,乐此不疲。


2019/11/19~2020/2/2 罗得华 真实流动 创作展

行识琉璃开

永远的液态相,如生命幻化莫测没有定数。是绝对值,清澈、混沌、穿透、暗黑,都随着时间转换着,直接地面对所有一切,接受流动的变化。生命的旅程,常是光影迷离,也色彩斑斓,有如清风拂面的透明,也像是星体神秘深邃的难以理解。所以,就在永远流动的琉璃里,缓步前行,理解自己。



2019/9/17~2019/11/17 江汉清 画.瓷 彩瓷创作展

艺术家江汉清的诗瓷陶话,对应你我心灵的光,天马行空连结心灵图码的对应,也因观赏者对图像的想像力与观察力不同,进而产生更多可贵的艺境空间。让守护的信念转换成多元的艺术创造,以万物的眼睛来观察我们生长的土地,而不以狭隘的眼光去看待大地,更不可将资源掠夺破坏殆尽。我深深的相信,每个山头都有一个守护神,祂是上天指派来的使者。让我们懂得敬天畏地,上善若水,天地有情,万物循环,永续存在。



2019/7/16~2019/9/115 郭艳雅 艳光雅色 油画个展

不受传统观念拘束并意志坚强,一心投入自己热爱的艺术创作。虽然仅有的十多年画龄,也未曾受教于正式美术学院,希望把人生经历的事实表现在作品上,乍看是近乎天真无邪的风格,但是又都能精准的描绘出画面里所需要的每一细节,充分表达出轻重缓急的理想节奏感。我的画,没有惊世骇俗、撼动人心的巨作,也没有史诗般所谓的伟大主题,都只是日常生活、休闲旅游或记忆片段,透过敏锐的观察及对颜色的掌握,都能发挥女性特有的细腻,描绘出如丝绸般的柔软温馨,使人人看了都会倍感亲切。以专业的眼光来看我的作品,色彩优雅画面充满热情,题材丰富,画里风格趋于简朴而直率,虽仍在不停地探索各种新知与技巧,但已有了可贵的个人风格。

真心喜爱绘画,不断地向艺术前辈学习、向大自然学习,逐步开垦出自已的艺术天地。执起画笔后,像海绵般,努力吸饱艺术的养分,努力不懈且辛勤创作。画作属印象派表现手法,又潜藏许多表现主义的隐喻,图画背后更隐藏着许多内心不为人知的往事烙记。作品有刻画宛如亲情般温暖主题,以及早期农村想像和大自然的山水风光,更有静物特色。色彩亮丽、颜色丰富饱和,作品自然无拘束,反应对艺术的追求。作品并不是在表现外表的形、色、光、影而已,而是心灵深处的独白。



2019/5/18~2019/7/14 陈铭浓 文明的回音 油画.陶艺作品展

文化的交错,形成文明的累积,常民的文俗活动,奠定人们生活的曲线与态度,许多美丽与哀愁由此衍生,并深刻影响每个世代。

童年我爱看庙会、神明出巡、搬戏酬神,被庙庭神佛雕刻和强烈的对补色彩吸引,生活周边的动物鱼介也自然成了我艺术创作的养分。在演绎的过程中,我使用多媒材、陶土、颜料、拾得物・・・・,只要是恒久的载体,无不成为构作的元素,平面与立体虽有跨幅,在我的视觉语汇里却是相形不悖的,每件作品看似轻松下手,构成之前都要严谨思考,油画创作先以原色铺陈再让视网膜自然补色调合。我的陶艺则保留较多泥工的本色和延展的塑性,以独特的空间概念处理立体作品,写实抽象并用,深层探讨生命严肃的传承本质。



2019/4/2~2019/5/15 邓善琪.吴英杰 心相.变像 双个展

邓善琪从事石雕创作三十余年,与石头的互动如身体之一体两面;雕刻着石头的外象,磨练的是自己的心相,在相与象之间互相磨合、试炼,不断地往内心深处探索、发掘,成就了另一个能量的契机。同时也借由佛教义理的指引,对万物的表象有另一番感悟,透过清修练习及心的作用发想,启发自我心性,让一股无形的潜在能量,驱使着向前、向上、向内的动力,照看着漂移不定、无所依归的无明之心。而运用石雕的方式记录当下的每一份感动与了悟,成为重要的创作主题,也深刻地体认「创作即修行、修行即创作」,犹如动中禅的意境。

吴英杰此次以仙佛罗汉为发想,揉合禅宗故事、孝道故事和民间传说,以传统人物画家强调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呼应展览主题。画面多采用抒情的叙事手法,技法上运用工笔设色、白描和写意展现笔墨逸趣。人物的眼神、手势、姿态与细节上有繁有简,只着眼重点,来强调意境氛围的创造以烘托人物情态。

两位作者不仅有居住花莲的地缘关系,同时也是东华大学的研究所同学,此次双个展以立体与平面来呈现「心相.变像」这样饶富哲理的主题,在双维度的辉映下,期待大家一同来欣赏精彩的艺术飨宴。



2019/2/2~2019/3/31 吴英贤 群贤聚春 常民器物私藏特展

投入电子零件制造业四十多年,没有在最关键的八九零年代随同业外移大陆设厂,反而根留台湾继续深耕,回到自己的故乡宜兰设厂创造就业,甚至在幼时耕作的土地上成立掌上明珠会馆,致力于美食、茶道、艺术的推广,希望能永续经营宜兰在地的文创产业。

从一个艺术领域的门外汉,随着见识的增长与各方的交流,逐渐领略艺术创作的内涵。其中,我特别欣赏雕刻古玩,欣赏这些巧夺天工、匠心独具的作品,经过时间淬炼所散发的历史光辉。遥想在那个没有电灯、电动机具、电脑绘图设备的年代,工匠师傅全靠手工、经验及耐心细腻雕凿,将刀下的人物、花木、鸟兽构筑了一个又一个故事,而如毫毛、枝桠、衣袖纹理等令人赞叹的细节则完全反映其过人的专注与毅力,他们是时代里的无名工匠,但是追求美的精神却永远长存作品里。借由此次展览,分享这些让我爱不释手的收藏级这些作品带给我的感动,亦盼祈各界不吝赐教!



2018/12/1~2019/1/31 伍坤山 点点陶情 个展

点陶陶艺家伍坤山,传统木雕师傅出身,1988年开始习陶,1990年成立工作室,专心投入陶艺创作迄今,正好第三十年。

伍坤山老师花了好几年的时间研究釉药,也尝试各种不同的塑陶方式,独创了以挤泥瓶挤出泥条层层围绕的「盘泥」技法,并运用化妆土和釉药所混合而成泥彩,以滴管直接滴在生坏上自创了「点陶」手法,不仅使质朴的陶艺作品呈现了斗彩的鲜艳色泽,更因为颜料是点上去而不是涂上去的,让色彩在平面中带有立体的感觉。

着迷于台湾的传统民俗及乡土情怀,伍坤山老师用点陶作品表达心中对这块土地的热爱,举凡庙会、原住民、乡村风光及市井小民的生活日常,都是创作的题材,如以“桐花”为发想的系列作品,或是趣味十足的神佛传说。作品独特而呈现多元风貌,“创作陶”刻画个人的思想痕迹,“生活陶”令人玩味丰富的人生,时而华丽高雅,时而流行前卫。伍老师同时也尝试多媒材的艺术创作,探索不同材质的应用,包括版画、金工、琉璃、影像转印等,作品“龙吟凤鸣”就结合了陶艺与乐器的概念,展现了伍老师不拘于形式的想像力与创造力。

伍坤山老师不只从大自然中吸收养分,更从生活与社会脉动中获得灵感,悠游在宽广的创作天地里,踏实地完成梦想。



2018/10/16~2018/11/29 苏国庆 记忆之旅 个展

遗忘从冥冥之中慢慢升起,淹没最美丽最宝贵的记忆 - 安德烈 莫罗亚

生命很珍贵也很脆弱,有抒情浪漫也有神秘无解的迷语,更吊诡是容易被遗忘而埋葬。其中绝大部份即使努力记忆,一样消失;人生不多于百年犹如沧海桑田,变异成为不可逆的宿命,于是那被遗忘的记忆如无字天书无从阅读解读。为补叙因眷恋追忆而订名展览为「记忆之旅」,就是说明绘画与生命记忆事物的辨证,绘画中的纪实回忆如谜样的寓言将生命延续,死生间片片踪影。近年回忆之旅,有2005-2007年间中国黄山之旅,2011-2013台湾东北角海岸水彩写生之旅,此时因绘画得以拾掇那破碎曲折迷离幽微的风景人生。风景画是人与风景的对话,观看风景或溶入风景都是人的感情和意志,即便想纯化想退出,人仍在风雨里依稀紧抓景物记忆感觉。意识到记忆将丧失,时空不在、怅然无奈,悲痛愁绪不断拉扯,撕裂的剧痛刻骨铭心。

风景会消失,记忆会消失,人也会消失,绘画或许存在但最终也会消失。时间的流转、空间的变幻、风景中的游移漂动,象征着多变却不存在,于是记忆之旅成为追忆。生命因人而异但是其轨迹曲线并无不同(生命的历程与周遭世界走过的风景本质上是一样的),因此回忆、眷恋往记忆深处逆向追踪,一幅幅描绘潜在意识里的风景沧桑梦幻,绚丽的色彩与端庄的结构贯穿作品,埋在记忆底下蕴藏的秘密呼之欲出。



2018/9/1~2018/10/14 吴英杰 天地有情 青绿山水暨工笔花鸟展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就是在述说有情天地的观念,人因有情而伟大,同样的画作因为有情而令人感动,天地风云,花鸟虫月,无处不是情趣,无处不有巧妙,是以故“天地有情”。 英杰本次展出的作品就是在传达这个观念,用自然山川与鱼虫花鸟来阐述万物皆有情,也都有一套自有的生存模式与方法,这些行为和模式都非常有趣,同时又充满各种巧思与不可思议。小鸟依偎,时而游鱼成双成对的悠游,或者成群飞舞的蝴蝶在在都在表现“情”。 本次作品有优雅深邃的蓝色系列山水、色彩绚丽的鱼虫花鸟作品、表现四时风光的荷塘风光,更有英杰对“天地有情”的认识,具象且富有诗意,时而激情时而幽静,传统中不离创新,创新里包含了五千年文化的基垫与传承,英杰是坐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前行的一个创作者,在这广阔的繁星中期望能留下点轨迹。



2018/7/18~2018/8/30 刘邦汉 解构与建构间的对话 木艺创作展

刘邦汉,是位以“树木医生”之名守护台湾木材的客籍艺术家,从事创作30余年,1986年成立啄木鸟工作室,一处以手感体验木艺文化的梦想花园,用行动和创意耕耘,用热忱和执着灌溉。自幼在乡下的山林间成长,爱好大自然的景物。感于草木山石皆有情,每一片木块都是汲取日月精华所孕育的结晶,因此以森林里啄木鸟的精神自许,在现代都市丛林里扮演树木医生的角色,找回大自然宁静温馨的生命气息。

此次在掌上明珠展出的作品,灵感就来自于充满人文气息的宜兰,以太平山上的木片当颜料、雕刀当画笔,结合木质色彩和线条的质感特性,用切、刻、铇、凿等造型技巧,结合想像力与创意,像魔法师般为每一块木头找到不同的价值。其作品同时也受到曾任职的台艺大在学术领域的薰陶,让创作风格饶富解构与建构的玩味与真善美的人性关怀。



2018/6/1~2018/7/15 张家荣.游文志 异乡 双人联展

离开家乡到都市发展,长居已远超过待在家乡的时间,异地生活久了,发现自己总是处于漂流的状态。米兰昆德拉认为,「漂流」是一种始终在路上永远在别处的心理感觉,也是四处寻找归宿的精神状态。住在台北,对家乡的概念渐渐模糊,但每当疲惫的时候第一个想做的事,还是回宜兰,只有回到自己的家乡时才能卸下所有外在的形象好好放松休息,而这样长时间累积的思乡之情也在创作中表露无疑。

张家荣和游文志是两位同样来自宜兰的艺术家,就读一样的高中、大学、研究所,极相似的背景却一直到多年后的工作场合才结识,同乡的亲切感让两人一见如故,甚至从同事成为合伙人。藉由这次展览的契机,两位艺术家合作展示在外地闯荡的成果,这一件件在异乡完成的思乡作品回到宜兰,和故乡的土地对话呼应。



2018/4/18~2018/5/31 杨敏郎 铁焊十三相 个展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这是六十年前在念私塾临下课时与同学一起吟唱的唐诗之一,那时年少不知,强说愁。前年清明回乡,真的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你是….。」

一甲子了,「云淡风轻近午天,…..」吟唱的声音尚在耳边回绕。记得小学二年级时,参加绘画比赛,无钱买色笔,我阿兄说:「没关系,明天我就给你」,就这样,隔天天未亮,我阿兄就去田里割了空心菜去市场卖,但菜色菜相不好,怕卖不出色笔钱来。这些的点点滴滴,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昔日一个乡下爱绘画的小孩,小学毕业后,就辍学帮父兄从农,一方面断断续续念了几年私塾,有空就东涂西画,直到当兵之时,队上班长 王光炬的一句话,就奠定了我一辈子的艺术之路。从肖像的画塑、首创泥画、铁丝网的捏折、到胶管的烧捏,至今天的铁焊群相,平面的「是空是色」超现实的画作,无一不是好像昨日之事。虽然我老之将至,但追求无垠的艺术之路,永不会停顿。



2018/2/3~2018/4/15 掌上明珠五周年回顾展

对艺术的独特品味,是掌上明珠一直以来重视美感的坚持,不断积蓄文化的能量,用理想与热情追求每一个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细节。

东方的古典家俱之美,本土陶艺家的手作器皿,源自日本池坊的花道布置,印度农村的手染织料,抑或是台湾手工纸上的翩然书法菜单,掌上明珠让环境与美感自然地融成一个有机体,营造美的氛围。

2013年「掌上明珠美术馆」成立,迄今超过三十个个展,领域横跨水墨画、西画、陶艺、琉璃创作、木雕、皮雕、骨董收藏,这是一个属于艺术的平台,让各路的艺术家传达其创作理念,让宜兰的艺文爱好人士彼此交流,甚至让用餐的宾客能以一顿餐食的空档接触这些美丽的艺术作品,使艺术平易近人地走入生活中。

藉此五周年之际,掌上明珠美术馆举办回顾展,邀请过往办展的艺术家提供一件作品出展,汇聚一股更大的能量,号召更多人前来共襄盛举,活络宜兰地方的艺文动态。期许掌上明珠美术馆未来能规划更多面向的个展,让台湾源流不绝的艺术创作被更多人关注,也希望各界能持续给予指教及鼓励。



2018/1/2~2018/1/31 张木村 戏墨 水墨篆刻展

台湾水墨文化传承自千年以来中华书墨的精粹,却又独立于内陆发展超过三百多年,中间经历了日本统治五十年,较早西化又不断创新,再加上战后受到渡海三家 (溥心畬、黄君璧与张大千) 的教化和影响,台湾水墨有其特色及技法而自成风格。

水墨技法一直在演变,传统的技法渐渐被缺乏基础的现代彩墨技法取代,扎实的基本功越来越不被重视;另一方面,中国近代的水墨发展受到文革的影响而出现断层,经过几十年后,逐渐发展出不同的流派,然而这些近年来大量引进台湾的中国水墨作品,却影响台湾人对水墨的认知。

有感于台湾水墨文化的发展受到阻碍,此次个展最重要的目的是希望更多人能重新认识台湾这一脉水墨画的精神与风格,强调基本的传统水墨技法,让兼具中华悠远底蕴又兼容多元的台湾水墨能继续被重视及保存,而不被浅碟式的现代技法过度同化,这是我爱台湾的方式。



2017/12/1~2018/1/1 简信斌 印象心旅 油画个展

德国哲学家歌德 ( J.W.Goethe, 1749-1832 )认为 「"美" 缘起于一种 "本原现象",它反映在创造精神不同表现中,和自然一样丰富多彩」

每当夜阑人静,为了松懈一天工作下来的疲惫,画家的工作室是凝聚灵感和释放潜藏内在生命力的交会之所,总会独自静默观照着内与外的感受,在深夜里,褪下了光的袍衣,艺术家袒诚直接面对着裸身的自然,那是一种心灵上的交流与对话。

简信斌的创作不驭于传统艺术的束缚,不仅兼具东西方艺术之长,往往又另辟蹊径展现宏观的艺术视野和旺盛的企图心。

他心中的黑是充满温暖,带有东方温馨的人情味,用层层堆栈的肌理厚涂,希望借由油彩的韧性和透明度将自然的记忆温度和情感释放出来.虽然少了澎湃而淋漓酣畅的涛声,但却充满了沉定内敛,对生命流转经验后的体悟。

他喜欢在朦胧昏黄的场域中,去捕捉光的悸动,在心灵的流转过程,让光穿透虚无空间找寻疑问。当光附着在某个位置上,经由长久的凝视,聚焦的部分被时间慢慢的溶解蒸发,逐渐转化成视觉的空间记忆,终将还原于不同时空背景下,永恒的宁静。

画家在游走印象行旅间,转化内在心境的意象呈现,我们可以从具象、意象、抽象画面上感染那份感性兼具理性而直觉的冲击力,画家在淋漓尽致的创作过程中,完成自我的锻炼和心性的解放。



2017/11/3~2017/11/30 郭艳雅.江汉清 双人联展

艳光雅色 - 郭艶雅

不受传统拘束,未受教于美术学院,作品不属于任何画派,出社会后才重执画笔,没有惊世骇俗、撼动人心的巨作,把生活、旅游或记忆片段,表现在画里。透过敏锐的观察及对颜色的掌握,发挥女性特有的敏锐,描绘出如丝绸般的柔软温馨,使人看了都倍感亲切。作品并不是在表现外表的形、色、光、影而已,而是心灵深处的独白。

作品有刻划宛如亲情般温暖主题,以及早期农村想象和大自然的山水风光,更有静物特色。色彩亮丽、颜色丰富饱和,作品自然无拘束,反应对艺术的追求。

她努力地向前辈、大自然学习,希望自己像海绵般吸饱艺术养分。不断探索各种新知和技巧。把人生经历如实地表现在作品上,开垦出自己的艺术天地。


诗瓷陶话 - 江汉清

创作的精神层次,有着极高的生命理念,他坚持做自己,不忘初心,纯真的赤子之心,是创作不可多得的真实本钱。他酷爱自然探索山川,因而创作上离不开大块天地的影响。

雄眼鹰扬,山禽林兽自然出现在近期的创作上,他将鬼斧神功的山石,结合山禽走兽表现在陶器上,不同于传统的陶艺家而别有自我的风格。大笔挥毫下的山河,细观其景致纹理,意象山水淋漓的韵味;应用线条加以整理出体感量块,线条律动跃然于上;而局部的飞禽野兽连结山林,又有强烈装饰的味道,艺术调和默合了自然山水,光泽辉亮。

独有的绘画语汇,表现生命的坚韧与厚度,笔峰中悄悄露出内心的印记,借着艺术创作安顿一颗绎动的灵思,让心灵有所归属。





2017/9/2~2017/10/31 刘镇洲 陶艺創作个展

对于创作表现的主题,我常选择绵延不绝的山峦,叙述晴朗超脱的胸怀与宽阔开敞的气度,或以雄伟壮丽的山峰,表现坚忍不拔的气势与积极进取的精神。从高低起伏的山丘,呈现柔和顺畅的心情与和平舒坦的心境。我喜欢以悠然的云朵,展现轻柔自在的气氛,而以微波荡漾的水光,显现轻盈活泼的情怀,或以一股涌泉流水,流露无限生机。有时更跳脱具体现实的空间,以朴质粗糙的陶土与平顺柔滑的釉药,表现陶瓷材料变化丰富的特质。以黏土造形的起伏转折,呈现三次元空间变化的神奇与微妙。或以立体形态的饱满充实,显露陶瓷块体中所隐藏的丰富生命力。对于生活陶器的制作,也是以自然元素为造形基础,尊重黏土的特性,顺应人与土的互动状态,让陶瓷器物与人之间具有亲切感,并和谐地融入现代生活空间之中。

在陶艺造形创作表现里,我常描写的主题大部分与自然的景致或现象有关。我常以切割地块的方式,将自然景观中的局部予以分离,而将原有景观中的壮阔气势与绵延变化景致,浓缩在这块造形之中。在表现自然地块的作品中,形体轮廓的单纯简洁、工整的切面与柔和的局部起伏面,是作品在造形形态上最大的特征,由于这两者不同性质的造形要素和谐地交融于作品中,使作品面酝酿出一种幽雅、恬静与祥和的气质。在作品表面的处理上,我常保留含粗质颗粒熟料陶土的质感,配合局部的施釉效果,使作品呈现出朴质、含蓄而具量感的泥土之美,并显露出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生命力。部份作品则以柴烧方式烧制而成,呈现烟熏火痕与落灰成釉的效果,以增加作品中自然朴质的美感与苍劲古雅的韵味。




2017/7/5~2017/8/31 李芬兰 游离 个展

从逃离现实,在大自然的观看经验中发展出的绘画,它以「自我存在其中」的面貌出现,画布形同是自我身体的断片,以细碎的、含混的感知描述,作为容纳片段与碎裂的印象、记忆。

自然万物的生灭无常,随着季节时序不停地变动着。在我记忆中的大自然,是由许多的碎片和瞥见构成的无限组成,而由记忆痕迹堆砌而成的作品,则是经过不断的演绎、生成和再造的结果。

游离在本质与存在、想象与真实、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绘画,那是一种追寻自由与解放的状态。个人在想象的空间中漂移着,并与心灵的脉动产生共振,在透过绘画的过程释放而出的,是自我的生存意识与情感的能量。

藉由脱离自然环境、物象间的转化,与身体运作的意向性,来表达自我的感知,或形塑他者的一个外在世界。德布西说:「自然之浩大,总能忠实地反映在我真挚而脆弱的灵魂里」,他把印象中的大自然景象用音乐律动编织起来,而我则以绘画诠释了他的诠释— 那分裂、浮躁的现代灵魂,正饱受烦躁和焦虑的煎熬。



2017/6/3~2017/7/2 吴祚昌 视界 油画展

「视界」─ 一个共同拥有的异想世界是我们的视界交迭起来的

「我的视界」提供一个空的「直接视觉」,等待「你的视界」去填补,视看成为画家与看画者的异觉想象。

发生在思维前的「直接视觉」像宇宙生成,恍兮惚兮的汪洋大水沛然涌动,像苍莽混沌的大地以初始姿态覆盖着画布,回到思维素朴的源初的视觉想象。我们共同变造非现实的「视界」,让时间与历史消靡,让异想空间无限扩大、再扩大。

「我的视界」,揭开一个空间的视野,留待您的想象去填补,一个共同拥有的「异想世界」是我们运用想象交迭起来的。

你和我都在进行一场「不可思议」也「不可思意」的想象冒险,到你我未知的「异想世界」。浩瀚、崇高、梦幻、幽奇、神秘、诡谲,呼唤深层遥远的梦幻国度。


附录

这一切用颜料与麻布涂抹堆积起来的物质为何如此叫人耗尽一生无法罢手。

一种不需要思考的作品是什么样子?

不存在的世界比现实生活更贴近心灵的真实。

艺术来自深层内在冲动,却在从容淡定中完成。



2017/5/3~2017/5/31 志在艺采 - 陈志芬 琉璃.油画展

今日科技在向前发展,反观社会文明却没有实质累积,当我们的步履走过乡间小径,欣赏晨昏光影,心灵的满足是网络数字所无法企及的……

陈志芬这次的个人展出,基本语汇来自对自然的赞叹和生活美感的回响,目前在大学担任艺术教师的志芬,曾经投入音乐教育多年,纵横游走在音乐、绘画及琉璃创作之间,感受人生就是一场缓急快慢的交响乐,聆赏乐章之余,把源于内心的感动化抽象为具体,将明艳的色彩跃上画布,成为幅幅生动的画作,更以玻璃媒材炼塑光灿亮丽的立体琉璃。

「志在艺采」展出系列分为两个主轴 : 油画方面以东方的泼墨精神融合西方自动技法,搭配印象主义的现代意象,于虚实收放中协调交融,表达具象的造形意想及抽象的澎拜情感。琉璃方面,承受纽约PRATT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和台艺大造形所的专业训练,作品融合了技术与材质的创新,将玻璃的空间感及色块加上内心旋律的感动,建构成既透又雾,虚实光亮的神秘韵律。

美是想象的泉源,美的感染力无远弗届,玻璃的美是心灵澄澈之美,油彩的美厚实而耐人寻味,志芬的创作内容是近年对生活和对创作生涯的自我反刍,向内,追寻美学的启迪;向外,企求在媒材技法上的多元运用,并希望能与当代艺术和社会脉动共同呼应,具体展现一曲曲美丽的交响诗。



2017/4/1~2017/5/1 赖栋材 红到底 画展

红是坚持也是燃烧

把画画好其实不容易,真正艺术家画的是生命深沈的吶喊……的疼惜…的呼唤…的反省等等,而不是单薄视觉画面愉悦甜蜜的呈现。所以我认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画到最后会走上生命回归之途,因此开始进入严肃的境域,也就是时时会自问,我是谁?我从何处来?我又从何处去…「如高更的反思」。因此,走笔沉重、走笔震荡…所谓笔笔有泪、笔笔心酸、笔笔宽恕、笔笔慈悲、笔笔感恩也就是笔笔之入木三分,当此之时的画作,画面自然浮现一股深厚的生命力!啊…感动就跃然可见,当然画作会流传后世。

我是个写字人,年经时对书法痴狂不能自拔,尝谓人曰:台风天停电,依然点蜡烛走笔练习临帖至三更,所以线条跟我有一种不可分割的生命之缘,我酷爱线条…线条里有我的喜、怒、哀、乐,线条里有我舞动灵魂的旋律,线条带领我飞跃九霄云外,更庆幸的是,线条也带领我进入水墨、西画、立体雕塑…等,线条里有我生命艺术的归属。

色彩早期我不敏感,所谓五色令人目盲,所以早期我对五颜六色甚至有点排斥,因此,早期我的水墨画都是黑白二色,也甘心单纯沉浸在黑白朴实的境域里,后来我慢慢接触西画,接触色彩,接触不安多变的画面,我才开始反省关心色彩对我的意义,我发现色彩很容易很直接感染我的心情,也就是说色彩很容易把人的感动兴奋唤醒,有时因色彩而使闷闷不乐的情绪苏爽开朗起来,雀跃燃烧起来,有一次在历史博物馆看到王攀元老师在纪录片中说他天生就跟色彩特别有缘,而现在我也庆幸对色彩有了敏感度。

造型的探索也是我努力的方向,有时候一个奇异打破常规的造型放在画面上会使画面产生预想不到的视觉效果,叫整个呆版沉寂的画面生机再现、天马行空、柳暗花明,所以当我画到瓶颈灵感枯竭时,就一直再思索寻找,沉思看看能否借什么样的造型使画面起死回生…四两拨千金的把一张画的张力、趣味撑起来,使画面有力厚实的捉住观画者的眼睛。

最后我要说的是画画对我很重要,用功程度几近王国维先生所说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喜时我画,怒时我画,哀时我画,乐时我更画,画画里头乾坤万丈宽,桃花源境纯,生命的味道在浮沈、在翻滚、在呼唤,画画撑起我苦涩的生命。



2017/3/2~2017/3/30 叶发原 田园乐 庆丰收 皮塑艺术特展

叶发原,一贯以「艺术根生于乡土,创作来自于生活」为创作理念,尤擅以大自然及生命为题材,揉合皮雕与皮塑技法,将静态的牛皮注入了「生动」与「传神」,一股源自作品的生命力跃然而出。

其独树一格的皮塑写实风格,开启皮革艺术新视野。首位赢得文建会颁发最高荣誉「民族工艺一等奖」,及国际间奖赏无数。创作风貌充满田园野趣、乡土情怀,呈现对台湾宝岛乡情的眷恋和土地的关爱,巧艺与人文素养兼备,堪称当代乡土皮革艺术创作之代表,杰出作品还应邀于罗浮宫参加巴黎东西方国际艺术展。

曾被比尔盖兹先生收藏其作品且赞叹为高科技所望尘莫及的精湛工法,另类的台湾奇迹!作品经常获选为政府及企业馈赠国宾、友人之赠礼,皮塑人物「丰收」获选为海基会第三次江陈会送与陈云林赠礼之殊荣,传为两岸三地及国际间艺文界盛事,好评不断。


Facebook相簿



2017/2/4~2017/2/28 林聪明 盘根放飞 踏石筑梦 油画个展

对生活的土地投注了真切的情感,勤奋努力的以家乡风情为题写生创作。林聪明又回到了看似平实平淡,却深刻动人又有丰富内涵的自然写实。在创作中即使面对同样的景物,在很短时间内,他便能藉由不同的距离、视角、时间等撷取新的构图,发现新的形势、色彩与表现手法,不断的寻找新的诠释与绘画语言,细心观察他的画作,便会发觉其内涵非常丰富。林聪明的作品中,山景雄伟壮阔、大海一望无垠,蕴藏着坚忍不拔的气息与迎接挑战的勇气,每幅精彩画作都展现出艺术上的真诚与感动,并利用明暗的色彩变化万千,造就画面丰富的情感与内藴的涵义。该次的展览将处处可见他所衷情的山海景致与兰阳平原的乡村景色,并将静谧祥和的乡村生活与恬静的农舍田野,毫不保留的在画作中娓娓道来。期待林聪明将他对大自然万物的深切感动以及对恬淡生活的用心体悟,用一幅幅油彩画作与大家会晤,这将会是一场精采而令人感动的展出。


Facebook相簿




2016/12/1~201/2/1 王惠仁 微我 陶艺展

日常琐事对我而言是艺术最能吸引人之处,从平凡事物里碰撞出火花,并藉由生活经验中提炼生命力,这是艺术创作的根源。创作是记录生命的容器,生活中的美好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模糊而渐渐变淡,试图藉由创作的轨迹,捕捉记忆当下的情感表现。创作不只是作品,而是思考,是态度,是生活。

大部分的人在面对前卫艺术时,很容易就得了失语症,艺术的分类和取样已经变成另外一种少数人的专业游戏,一般我们所讨论的艺术,其实与生活已经渐行渐远了,艺术到底是人的心灵产物,只要人的本质不变,人的价值与需求是不变的,艺术的宗旨也不应背离人性!

世界一片昏暗,生活本身就是闪电。现代生活水平所追求的「更多」、「更快」、「更方便」,在另一的境界中,是不是等于「更好」,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信息的光影能不能内化为生命的厚度,或是累积为人生的智慧?对我而言,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改善生活的方式,能令人有美好的感受。

这是一个乐观的讯息,是一种轻盈的想象;思绪就像流水一样,把隐形的思绪捕捉到现实,把抽象的意念可视化;让理性暂时抹除,空白会引导出直觉,是一种符号与视觉的纠缠,更是情绪的释放。面对外在各种有形器物的限制,难道没有一种内在祥和的方式,不依赖权势,不依赖成功,不依赖金钱或感官的享受,不依赖………。纯粹是个人在生活中,面对周遭环境与人的互动,传达生活中的某种困境以及对生活的想象,创作的过程是情绪与思想的储藏室,并且也是寻找祥和的途径。

作品本身,并不是我的真正目的,而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呈现。作为一位造形艺术的创作者,文字并非我的强项,就让造型来表达吧!我宁愿在生活中发现艺术,把那些被人遗忘的事物,透过我,让它们被看见。

我闲游于春、夏、秋、冬,过四季生活,享受简单、平淡、慢慢的生活。



2016/10/1~2016/11/29 许雨仁 沌沌色色….浑浑形形…. 的,的,的,的蝶蝶幻幻,梦梦洄洄 画展

对我来说,创作的目的不在于画技演练。


创作的意义是:在自由、解放的前题之下,发掘「真实我」,发展「个性我」的一种原创活动;是一种建筑结构状态,或是一种内在生命能量的精神旅程。


作品符号可以随着意志内延或扩展,是内在原力投射的整体呈现,本着自由和解放的态度,任何物也都可能成为创作的材料,重点就在于:「画者是否直觉敏锐,从凡物中发展想象的能力」。


在创作中,唯有诉诸自由解放的思维,那个「真实的自我」才敢畅所欲言和为所欲为,而「自主性的创作」和「个性化的风格」也才会水到渠成的出现。


我的创作随时随地都可进行,材料不拘、形式不定、内容也没有预设,虽然如此,有一些图形似乎隐藏在本我心之中,在无意识与有意识交错创作活动中,就会自然自动地出现。


如晨曦前的迷蒙混沌,

从门户内观看天光的景色似实而虚,

感受自己本质,作品让我更迎向自己的精神内涵。





2016/8/2~2016/9/29 邹恒德 水墨.书法创作展

一晃眼,人生已过一甲子,在不知不觉中划过千帆。吾在结婚生子,38岁之年,才提笔画水墨。从此,走进书与画之领域,匆匆已20年。


在父亲严格的家教中,在国中毕业后,我已打下良好的书法基础。高职更在师长的指派中参加无数次的书法比赛,近年来执笔不缀,一来开拓自己的眼界,二来不断地挑战自己。至于接触水墨国画,是在台北石牌住家附近的市场,惊见一位艺术家在石头上画了精致的山水之作,深深着迷,让我从此踏进不归路的创作艺术。


吾用10年的时间打下国画山水基础,更深深觉得自己的“不足”,于是又重回校园钻研艺术领域,并由传统山水走向现代水墨,在流墨、流漾、泼墨中寻求自然的肌理,并以山水为主轴,在全省的文化中心,展出个人画展八次。


停不下来的双手,也让我对手工、手做艺术的生活美学爱不释手,于是拼布艺术、袜子娃娃、捏塑公仔,我也用心取得讲师资格。


2013年6月,“别漾情” 邹恒德彩墨个展在台北市立社教馆,吾加入花鸟及写生为题材的导向,以大自然为师,仔细观察及寻求突破、创新领域为宗旨。


吾筑梦、追梦而来,乐此不彼,祈望艺术界朋友欣赏与指教。


Facebook相簿




2016/6/1~2016/7/31 萧祖铭 流转 油画个展

对台湾的阅众而言,「水牛」是一个具有特殊情感象征的主题,不管在民间传统、本土剧、闽南歌谣…,水牛精神讲的都是只知傻傻耕耘、埋头奋斗的那种憨厚特质,带有浓浓的、却又压抑的情感,执着地守护那方田或者那个人。

而台湾艺术史,「水牛」是一个大有来历的题目。在萧祖铭之前,一系列定调台湾美术史的水牛经典:包括台湾前辈雕塑家黄土水的《水牛群像》、颜水龙在剑潭公园留下的马赛克壁画《水牛图》、林之助、陈澄波、蓝荫鼎、台中国家美术馆直接将展厅命名为《水牛厅》、郑善禧也在福华饭店留下水牛作品、遑论杨英风、朱铭……等等大师的水牛作品。

水牛就是这样稳稳踏立在我们台湾艺术史的主流位置,这在区域美术史的发展脉络来讲,可归纳成一个独特的符号系统。而作为中生代的海外华人艺术家、移居温哥华逾二十年的萧祖铭,却是将这个本土符码首度大量作为创作主题的第一人。

我们来看看萧祖铭的作品如何谈水牛。

首先他的技法层面,仍保留传统祖师其漫长深度的实体观察,常常打电话给萧祖铭时,他人是身处深山溪谷中,正在进行水牛观察,一蹲点就是一整天。「我固定观察几群牛,每隔一段时间,我就去看看牠们、记录牠们。」我们在作品《升华》、《流转》等作,都阅读到丰熟的解剖学素描,水牛的肌理、骨骼、动态、乃至情绪,技法层面都有饱满扎实的发挥。

萧祖铭的水牛构图,则有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虚实交错风格:近景的主角搭配虚拟的远景,这种手法旨在托衬主角的心性与典范,使得原本无可言喻的意念、抽象的人格,因不切实际的远景而变得超然,因超然而变得具体可观。萧祖铭的水牛,也藉这种构图宣扬出牠们的内敛与庄严气度。

最后,萧祖铭挑战的是高风险色系,他的色系游走在违和边缘,如非对色彩驾驭自如的人,稍一不慎即可酿成一场绘画的灾难。作品《苍》与《流转》,他大胆启用刺目的对立色,成功把水牛牵引到一个当代艺术的风格想象。

此次特展,也纳入了几件难得的加拿大风景作品,色彩布局都是独到的萧式古典与当代抒情,与台湾水牛群图并陈,颇符合主题《流转》的悠悠底蕴。


Facebook相簿




2016/4/1~2016/5/30 陈铭浓 游走两极 油画.陶艺作品展

喜欢尝试多重素材艺术创作的陈铭浓,擅长就地取材与物质运用,游走在立体与平面两极之间,他的油画作品根植于常民文化的偶戏或民俗,色彩瑰丽,肌理浑厚,陶艺则显受东方禅学影响,釉色内敛,造型朴拙,常以鱼、鸟象征自由自在,以骨、卵隐喻生死轮回。另外透过熟练的油画技巧,转化到彩釉瓷板的创作,他比一般陶者更得心应手。

他来自河海交错的乡间,荒野、船影的童年岁月深烙脑海,像熟悉的歌谣,牵引着无法释怀的创作泉源,聚焦本地景致的写实油画反映这一份淡淡的乡愁。他巧妙的把阳光定格在画布上,一幅风景画就不再是单纯的画布与景象的对应,更像在叙述生命的心弦悸动。

他画笔下的木偶戏不只描绘戏曲的演出,更想传达的是戏偶那暗喻人世浮沉的性格面相,展露另一种人生舞台的样貌。

陈铭浓面对每件作品的诞生,抱着虔敬的态度,画作、陶作虽跨幅广阔,在他的视觉语汇里却是相同不悖的。他的陶塑构图严谨,没有绚丽釉彩,保留更多泥土的塑性和本质,他用独特的空间概念处理立体作品,搭配浮木、金属、棉索、网髻等拾得物,写实抽象并用,从中探讨严肃的生命传承。


Facebook相簿




2015/12/2~2016/3/30 吴英贤 掌上明珠收藏展

出生于贫农家庭,十六岁离开家乡宜兰壮围北上打拚,长年在外,却从未减少对故乡土地的爱,幼时记忆里的一景一物,时时浮现在脑海里。

年轻时成家创业,收入有限,闲暇时的兴趣是整理别人丢弃的信封,剪下盖有戳章的邮票收集成册,逐渐养成集邮的习惯,满足收藏的快乐。集邮累积了一些经验,遂开始收藏邮政总局发行的新邮票,在各式主题中,对民间故事系列套票情有独钟,或许在这三四十年的集邮过程中,这些发人怀思的乡土故事最能抚慰我这异乡游子的思乡情懐吧!

投入电子零件制造业四十多年,没有在最关键的八九零年代随同业外移大陆设厂,反而根留台湾继续深耕,回到自己的故乡宜兰设厂创造就业,甚至在幼时耕作的土地上成立掌上明珠会馆,致力于美食、茶道、艺术的推广,希望能永续经营宜兰在地的文创产业。

从一个艺术领域的门外汉,随着见识的增长与各方的交流,逐渐领略艺术创作的内涵。其中,我特别欣赏雕刻古玩,欣赏这些巧夺天工、匠心独具的作品,经过时间淬炼所散发的历史光辉。遥想在那个没有电灯、电动机具、计算机绘图设备的年代,工匠师傅全靠手工、经验及耐心细腻雕凿,将刀下的人物、花木、鸟兽构筑了一个又一个故事,而如毫毛、枝桠、衣袖纹理等令人赞叹的细节则完全反映其过人的专注与毅力,他们是时代里的无名工匠,但是追求美的精神却永远长存作品里。藉由此次展览,分享这些让我爱不释手的收藏级这些作品带给我的感动,亦盼祈各界不吝赐教!


Facebook相簿




2015/10/2~2015/11/30 蓝文万 巧夺天工 木雕展

蓝文万,1963年出生于台北县贡寮乡,是木雕类比赛的常胜军;亦曾多次受邀于总统府艺廊展出。2001年作品木雕类『延生』、2003年木雕作品『锄出希望』目前皆为木雕馆所典藏;也曾获国家工艺奖 - 金工类的肯定;2007年更获得全国木雕艺术创作冠军。精雕细琢出来的作品无不叫人啧啧称奇,拟真程度令人赞叹,件件都能看出所投注的心血及无比的耐力与专注力。堪称国内难得一见的木雕精工大师。

从小生长面向大海山林的环境,是个地道的山里孩子。每天走1、2个小时的路去上学,回家后就负责放牛、养鸡、种菜,大自然成了他最熟悉的事物,也磨练了吃苦耐劳的毅力。整日与大自然为伍,无形之中培养出对大自然美感的敏锐观察力。国中二年级时迁居宜兰,定居头城。国中毕业后,为了帮忙家计,当过铁工学徒,磨练出扎实的铁工技术与吃苦耐劳的毅力;当过厨师,学得冰雕及花果雕刻的技巧;而后自学木雕,并将传统木工雕刻技法及金属锻造相互融合,创作出美丽又难得的不锈钢金属雕刻与木雕作品。

「因为没有拜师学艺,所以没有基本功,完全靠自学摸索。」蓝文万无不仔细观察万物,或买书来看造型、轮廓,自学苦练出精湛的技艺。「在木雕界,螃蟹成了蓝文万的品牌。」雕毛蟹非常的耗工,每根短毛都要细细地雕,让不起眼的木头在他的刀下,演化成充满灵气的生物。

蓝文万说:「常有人问我,雕刻前有没有事先构图?事实上,我都是藉由跟素材对话,利用木材的天然造型与肌理、质感,便知道我想要雕刻是甚么样子,再根据实物形象雕刻,才能体现出作品的细致精妙,逼真传神。」显然他对自己作品维妙维肖的境界感到自豪,同时也令人感受到他对传统木雕艺术的热爱与投入!


Facebook相簿




2015/8/1~2015/9/30 林丽琪 野花散步 植物画展

走进山林的时刻,树林里的动静深深吸引我的目光,我看见飞舞的蝴蝶、啃食叶片的虫子,鸟儿在枝头觅食跳跃移动的身影,我喜欢观察野地里细微的生命,记录生物成长过程的发现与惊奇,藉由描绘叶片、花朵,掉落野地的一段枯枝,感觉植物的呼吸,自然绘图就像一把钥匙,开启我探索野地的方式,让我体验自然中形形色色的生物脉动。


画一片落叶看见叶子枯萎卷曲的变化,画一朵花体会植物的生命,每个果实种子皆为传递新生的希望,一片草丛、一处树林在我的画纸上慢慢绽开,跟随季节更迭,欣赏自然丰致的变化,感受空气中的湿度、气味,自然赋予我灵感的泉源,从记录身边的小花野草,唤起生命单纯原始的感动。


Facebook相簿




2015/6/2~2015/7/30 蓝荣贤 光彩飞扬 个展

挥别「台视」绚烂人生的舞台,归真返朴潜心作画的蓝荣贤,迎面走向另一幕人生大对比。原先职场上有如众星拱月的年华;现在的乡居岁月是沈潜、反刍与亲海亲水的平静日子。

蓝荣贤不再依赖人脉交往,而天天与自然为伍打通新画路,这就是本次展览的部分成果。风景画方面着墨最多的是日出之海,他经常天未亮即已来到宜兰海滨徜徉,为的是要捕捉太阳升起的剎那,美好的一天就从这一刻开始。日出既是希望又象征光明,蓝荣贤为自已的创作铺出一道光芒。

日出的主题还算是次要,最重要的动机是心灵世界大调整。「台视」高阶、高薪年代的生活的确多釆多姿;今天将如何归零,重新来打造绘画风格?于是蓝荣贤选择从浴火凤凰出发,以「飞翔」系列进行火鸟造形,横长巨大画幅占满墙面,充斥着反勾的翅膀,象征火鸟的艺术语汇,彼此交织,相互流动,产生一种飞跃的旋律。加上鲜艳的色泽,粗放的肌理,颇起震憾作用。

最近的作品,蓝荣贤以「蝴蝶」系列推出他早期水彩画极为拿手的缝合、迭压与泼洒的效果。「蝴蝶」系列,即压克力颜料稀释成液状之后,随意泼洒到已安排好区划的画布上,藉版画手法之滚、压、转印等技法,保留意料之外的纹理作底,然后画上重复的、抽象的大大小小蝶群。色彩表现季节,缝合传达并贴新境,显现出一种即兴之美。

意境之外的技法其实是有迹可循的,本展中同时陈列蓝荣贤青少年时期的佳作,证之他的风格是一脉相承的。当年,蓝荣贤出品「台北市美展」或「全国美展」的作品,都属新潮创作,那种革新理念的火花,终于在归零后复燃,气魄更大,展现了蓝荣贤秋收的格局。

人生四季的收获期,远离红尘,重拾孤寂,仅余唯一的工作只有思考与画图,心是宁静的,也是充实的。掌声和喧嚣离他愈远,与乡间溪流、故里小瀑的对话反而愈有机会。听觉的注意力集中到澎湃的涛声和孱孱流水,极想当下留住此种感觉的冲动,遂也成为他执笔创作的主题,水的描绘是他近年来画作的要角。

喜爱水到喜欢飞,是现阶段蓝荣贤的题材要求,前着欲创造音效;后者是立欲向上,都代表他回到宜兰故乡的再发现和再起步。


Facebook相簿




2015/4/1~2015/5/31 张金莲 黑夜里 看着这样的风景 创作展

人间若是一座花园,艺术家则是梦的散播者,他们为这世界带来非凡的梦想,长出朵朵奇异之花。观者透过艺术家的眼及多样貌的作品表达,彷佛也打开了自己的视野,听见了自己内在的声音与渴望。

我的各项创作,都有不同的心识流露,在其中交织交替着。关于摄影,是我造境写诗的工具,宁静无言的镜头世界,异想的眼睛没有了界线,风景更迷美,只剩下单纯无猜的朦胧色块,看着花,我彷佛进入了光的形体,摄影是我纯净具象又抽象的精神面。绘画、水墨、书写却是知与未知的意识流,世间的新奇与欢喜。雕塑则是展现赤子天马行空与强韧的生命流动,早期的雕塑只是表现肢体,随着生命领悟,开始加入我在自然中学习的所思所触所想,压抑的生命如何转化成春天的枝芽与流水,即便日子有如影随形的阴影和胶着苦涩的黑暗,但生命总是向阳,如何在所处难为的情境中,放松,这是自然的教诲,所以我的人体里有春天。有自然的哲思,我想分享表达这种生命丰沛的感觉。从1988年至今,就这样做自已的高兴,二十几年如一日默默的自我完成。完成甚么?完成自己的无中生有,完成心中的理想与欢喜。

艺术带领我走入属于艺术的宗教里,觉得艺术创作者都是物质界、自然界、精神界的转译者。我们看见别人没看见的没感受到的再内化变成文字、图像⋯⋯无论是具象或抽象,如实表达自己的所见,这真是令人着迷的世界。它永远没有终点,在里面不断架构,开创自己的新视野,并把它呈现出来,这是艺术对我很重要意义所在--

我看见 我发现 我创造 我消失

疲惫的肉体沉寂时,是灵魂苏醒处

白夜 黑昼 各自飞翔 各自延续

喜欢在创作中藉由人体窥向自然的沉思,山水花朵从身体长了出来

创作的喜悦,来自旧的已死

叛逆那枯燥无味的现实与体制,让生命尽情展现

当下打破时间,情感的束缚

在一时空内幽游绚丽漂浮


Facebook相簿



2015/2/1~2015/3/30 陈惠美 花.非花 创作展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去。」

 唐.白居易


我相无相、实相非相,然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几人能不着相?

丝线缠花、皮革塑花,然名虽为花、实不是花,永绽而不凋零!


美能引来赞叹,美能带来平静,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邀请有缘的您,同来欣赏非花之花,共领非雾之悟...


Facebook相簿




2014/11/1~2015/1/30 李宗儒 致雪山白凤凰

「雪山白凤凰」一词是出现在一部以1930年代粤剧家南海十三郎生平事迹为题材而改编的舞台剧,于1993年在香港上演。剧中以一幅名为「雪山白凰凰」的画作贯穿全剧(其实只是一张空白的白纸),藉此隐喻创作者纵使身处在艰难的时代中,也要对创作保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并且坚持而不忘初心。


Facebook相簿




2014/8/1~2014/10/30 梁全威 阅读文明 油画个展

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各个角落的文化独特性已经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消费的大一统文化。于是,物质文明充斥,人们成天与欲望为伍,消费变成人类活着唯一的意义。当欲望膨胀,大到无限大,可以任意左右我们心灵的时候,我们麻木地活着,如温水煮青蛙一般,在舒适中慢慢地死去。


我以欲望作为社会观察的切入点,透过欲望,打开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背后指向的意义。我借用动物的眼光,进行阅读当代文明的大叙事,呈现当下人类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人有欲望原本无可厚非,连动物都有欲望,我们对物欲、食欲、色欲,乃至于权力的欲望,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不须为此大惊小怪。然而,透过动物当主角,并赋予牠们拟人化、情感化表现,带出剧场式的凝视,画面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奇幻经历,这样的凝视或许讽刺,却有助于观照人类自身的文明。


「阅读文明」这个展览将今天这种似乎变了调的欲望和荒谬的举动拉出来,供大家省视欲望真正的意义。欲望,它可能像鸦片一样,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舒服地、慢慢地自我毁灭,或是将自己的欲望满足建立在侵略、毁坏他者的身上。我们今天的世界不断的发生冲突和战乱、疾病的蔓延、环境的污染以及对地球资源的掠夺和破坏,无不跟欲望有关。我想凸显的是,欲望发展至今,已经让一切变调。欲望不断地膨胀,人类的知觉却近乎麻木,仍然不停地无限上纲。人类在满足欲望的同时,文化消亡,精神其实是极度迷失、虚无,甚至堕落。更讽刺的是,人类的欲望建立在自我毁灭和毁灭他者之上,而这些穿戴欲望华丽外衣的美食、高楼大厦和所谓的现代化发展……,却被捧为时尚和进步。尽管有前车之鉴,后来者仍像飞蛾扑火一般前仆后继。这出戏,让人看了笑中带泪。


Facebook相簿




2014/5/1~2014/7/30 廖述干 好事成双 铜雕展

舞文弄墨、咬文嚼字的文字游戏非我所长,思虑许久不知从何下手?提起笔是千斤之重,比起那雕塑刀、砂轮机......等的器具都来的难。


我爱这片土地,我将所见所闻具体的表现在创作上。农村生活是早和着泥巴至黄昏,翻开泥土播下的种子,再施肥、灌溉、除草,幸勤的耕耘就等着丰收的到来。


谁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们总是用最认真的态度,洒下他们全部的爱。我想和他们一样和着泥巴,播下文化的种子,期待着它们在宝岛上一天天的长大。


献给一直坚持为这块土地付出的人们这份精神,将永远长存。


Facebook相簿




2014/2/1~2014/4/29 沈东荣 镜华水月 2014个展

「当他将被覆在画布上布缦掀开时,画面中鲜艳欲滴的葡萄,立即引来驻足在一旁小鸟们的目光,进而飞来啄食」这是罗马历史学家普林尼(Pliny)描写宙克西斯(Zeuxis)画作的效果。在这场绘画的竞赛中,不论是宙克西斯的葡萄、或是巴哈修斯(Parrhasius)的布缦,他们的身份行径都符合柏拉图所言:「假相的制造者」。然而,当艺术被推至形上学的高度时,图像不再只是现实单纯的摹仿或复制,诚如柏拉图所言是对真理的摹仿,于是图像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愈形复杂。


图像既是对于真实的追求,却又与真实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犹如镜中花、水中月,它扣紧了一种真实,而真实总被不同的方式解读着。宋人工笔白描的茶花图,精简的线条以和缓的速度、平稳的墨色落笔,似乎我们可以感受到此位宋人画家的呼吸脉动;对照另一幅十七世纪简单的小白花油画作品,薄涂的画法,画家一次次的呼吸脉动被融合在色调的堆栈之下,而以无可捉摸的色彩层次完成图像。无论是「一笔见性」的水墨线条、或是「十年磨一剑」的古典油画,真实被以不同的手法处理。因而,不同的图像,揭示不同文化的对真实世界的美感转化。


镜里看花,或许有别于惯性的风采;水中之月,轮月的姿态更添几分。而镜华水月,「无心去来」,影象的流动幻化,无所费力、不着痕迹,那也是一种镜界。


邀请您来阅读镜华水月的虚实美感。


Facebook相簿




2013/11/1-2014/1/30 陈铭浓 异境美学 油画.陶艺作品展

九十年代之后, 文明社会科技的过度扩张, 光电、数字的研新发明,使人和人之间产生冷漠与疏离感,间接影响人面对生活的态度。科技再发达,也无法改变多数人对自然的好奇与渴望,以及源于内心对土地的眷恋之情。在这样来自八方的撞击下,我选择静观,也藉此沉淀身为美术创作者,面向快速变迁的世界,所该有的独立思考。


现在我的创作方向有些微的转变,减少了偶戏庙埕文化的喧闹缤纷,也或许和我耳鸣的毛病有关 ,深感宁静致远的可贵。来自乡间的空旷、安静,变成难得的奢望。借着孤伫斑驳的渔船,目视远方,海水浪花和微红的晨曦,似乎全部冻结成一幅宁静的画面。这样静谧的画面,在现代人的眼里越来越少了……。


除了田园乡土的怀旧油画,另一个展出系列是陶艺,我喜欢藉由乡间脚下的泥土,掺在陶土里,高温烧出质朴的作品,再装置海边的绳索、浮木,颇有东方天人合一的禅味,陶塑品味自成一格。


现代艺术的范畴里,即使我们以西方为马首,也可在最前卫的地方,看到最原始的反动,反之在保守的传统中也可嗅到一股清新的芬芳。幼年深植于心的庙会活动、河海自然的沙滩,处处在心里牵动着我。在异乡数年的日子里,更直接领受西方前卫艺术的冲击,在东西文化的激荡下,我有了反刍的契机,也归纳出:台湾含蕴自然禅机的本土艺术才是我一路要淬取的艺术养份。


Facebook相簿




2013/8/1~2013/10/29 罗得华 如我随行 琉璃的飨宴

眼睛是景象的容器

耳朵是音声的容器

鼻子是气息的容器

口舌是味道的容器

身体是灵魂的容器

你阅读是我思维的容器

看形式是沟通的容器

读琉璃是分享的容器

气孕琉璃是为忘我的容器

如果你一眼之后便浑然忘我

那是我人生意义的容器

在一剎那间 你便见到自身的美丽

那我的琉璃就是你的容器

也是承载世界的容器


Facebook相簿




2013/5/1~2013/7/29 黄弘道 阳光.人群.莎拉曼加 油画创作展

很长的一段时间,我思考及创作的重点在「人群」的意念上。「人群」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清晰地描述着这个城市。每一次面对人群,总是冲动地想把那一剎那影像冻结起来,希望在往后的生命里,反复再看时,那种珍贵的感觉,可以再回来。


寒冷的1995年初,我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西班牙小城「莎拉曼加」。莎拉曼加是一座有八百年历史的大学城,中古时代,便是欧洲学术思想的重镇,城内有许多雄伟的教堂、古朴的建筑及随处可见的石板窄巷和广场,无处不展现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氛围。然而,最令我着迷的却是那衣着得体、生活悠闲的人群。要不是亲眼所见,你绝不会相信,世界上竟有如此热切的散步态度,那是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选择和执着。当我走在人群中,真的了解到,他们是如何把这样看似不起眼的事,变成一种自然的全心投入,他们是完全认真又如此自在地享受这件事。因此,散步的人群成了这个城市的重要「景观」,更给了我很大的联想空间。


透过那遥远西班牙小城的人群聚散、陌生的脸孔及心中不断涌出的人群意象,我的作品只是一幅幅「陌生人群」的画像吗?我用作品解析与探索的是属于人类共通的心灵世界,在展出中,每一件作品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提供了一个「空间」,是外在的也是内心的,让人们能走进去重新思考「人群」。但愿在你穿过「陌生人群」之后,也能够开启一扇被你擦身而过的窗,驻足片刻;也许会发现,原来你就在人群之中,原来惊喜是可以这样相遇。


Facebook相簿




2013/1/24~2013/4/28 李萧锟 山中花开 禅与花的对话

李萧锟老师对于艺术创作与研究,特别专注于东方艺术与哲理。因创作与工作所需,除艺术外,并旁及文学、哲学、心理学及宗教学,特别是禅宗之研究、写作与禅画创作。


在老师的作品中,他透过小和尚来表达他对佛学的见得。在画作的边缘,他经常用书法写下佛经,特别是有意义的人事物。虽然李萧锟老师探索这些严肃的主题,他的画作一开始看会觉得原始和平淡,但事实上确是自然又富有生命力,给人们对生命的启发是知足常乐,亦展现了他优雅的幽默、朴实的创意和对生命幽默的态度。


Facebook相簿